7月25日夜,山东港口威海港码头作业现场灯火通明。随着最后一车煤炭稳稳驶过地磅,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最终定格在15449.25吨——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月中14100吨的历史纪录,更标志着自6月25日以来,威海港在短短一个月内三次打破煤炭转栈单班纪录,实现了从1.35万吨到1.54万吨的跨越式提升。
三次纪录的刷新,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是威海港精细化管理能力、全链条协同水平的集中展现,为港区煤炭转运效率提升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准谋划:以科学调度点燃效率引擎
面对5.25万吨煤炭转水作业的艰巨任务,生产操作部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将精准谋划贯穿于作业全流程。早在任务启动前,团队就对泊位使用计划、堆场货物分布进行了全方位研判,结合煤炭转栈的实际需求,创新制定“短距离、高周转”作业方案。通过反复测算不同路线的转运时长,最终确定的优化路线使机械转运距离缩短近20%,从源头上减少了无效作业时间。
技术升级为效率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团队同步完成地磅系统的维护与升级,通过硬件更新和软件优化,实现集疏运过磅同时运行,将单车过磅时间牢牢控制在20秒内,较之前缩短了5秒,看似微小的进步在高强度作业中累积成巨大的效率优势。货管员全程驻守作业现场,通过实时监控系统掌握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每一个环节的作业进度,一旦发现堵点立即协调解决。这种“计划-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让生产效率提升近10%,为三次破纪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同攻坚:用无缝协作筑牢生产根基
效率的突破离不开各环节的协同发力。威海港各生产单位始终秉持“计划就是命令”的准则,将生产操作部的派工计划转化为精准高效的行动。设备维护团队提前48小时对所有作业设备进行“体检”,重点完成6台大型装载机的液压系统检测、8台运输车辆的制动系统保养,确保关键设备在高强度作业中实现“零故障”运行,为连续作业提供了设备保障。
操作人员创新采用“人停机不停”的轮班模式,将整个作业流程细化为装车、运输、过磅等8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明确专人负责,通过交接清单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即便是在深夜的作业现场,依然能看到装载机高效装煤、运输车辆有序穿梭、地磅旁工作人员快速核验的忙碌景象。
正如客户代表所说:“从堆场到船舱的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这样的专业能力让我们对合作充满信心。”
实干担当:以奋进姿态书写发展新篇
一月三破纪录的背后,是海港人“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船期晚半天”的服务信条。从6月25日1.35万吨的首次突破,到月中1.41万吨的再创新高,再到如今1.54万吨的全新纪录,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此次效率提升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精细化管理的必然结果。下一步,生产操作部将把“短周期、高效率”的作业经验推广到码头其他货种的作业中,在工艺创新、数智化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
从1.35万吨到1.54万吨,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是威海港在生产组织、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未来,威海港将在提升作业效率、优化服务质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为港口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 | 威海港
蚂蚁配资-配资专业网上配资开户-配资投资-免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