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张展示船坞内5艘驱逐舰同时建造的照片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仅凭文字说明中提及是美国船厂,便情绪高涨,纷纷赞叹美国军事工业的强大,甚至认为中国的军事工业需再追赶百年。然而,这张照片实际上展示的是中国大连造船厂生产的052D驱逐舰,一时间,它成为了继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关于美国拥有300艘医疗舰的夸大之词后,又一类似的笑谈。尽管如此,中美两国驱逐舰的实际建造能力究竟如何,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惊人的造舰速度
近代时期,西方的船舶制造和生产技术将我国远远抛在后面。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造船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迅速接管并改造了那些残存的修造船厂,着手进行民船修理和建造小炮艇,以支援战争。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全套的现代舰艇制造工业技术,包括护卫舰、潜艇、扫雷舰、猎潜艇、鱼雷艇等军舰的技术图纸、材料和配套设备。我国还修建了江南、大连、沪东、上海、武昌、新港、渤海、广州、黄浦等船舶修造基地,掌握了焊接气割、船体装配等先进技术和工艺。我国开始创建自己的海军武器装备,包括船舶科学研究院、舰船设计院和舰艇动力研究机构。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我国在苏联提供的资料和样品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相关技术,逐步实现了自主生产第一代051驱逐舰、053护卫舰、035常规动力潜艇、091核动力潜艇等更为复杂的海军装备技术系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船舶工业总公司,产业布局亦完成了从军事向民用的转型。借助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和关键生产设备,我国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顺利实现了船舶的对外出口。到了90年代中期,我国造船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且连续12年维持这一地位。在80年代初,我国年造船量仅为十万吨,而到了21世纪初,这一数字已全面超越了整个欧洲的造船总量。2002年,我国造船量达到了400万吨,2003年增至600万吨,2005年更是突破了1000万吨大关,2006年进一步增至1300万吨,成功超越日本,攀升至世界第二。2008年,我国造船量达到了2881万吨,2010年更是高达6560万吨——这一数字超过了二战时期美国53家船厂的最高年产量1920万吨。当年新接订单量达到7523万吨,手持订单量更是高达19590万吨,分别占据了全球市场的43%和54%。我国造船业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41%,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成就不仅为国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还带动了钢铁、机械制造以及军用舰船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现代化船厂的建设需投入巨额资金,包括大型龙门吊车、多条生产线、陆地移动建造设备、升船机或浮船坞、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设备等。中国造船厂拥有庞大的船舶设计师团队,其人数每年以1500名的速度递增。我国大学每年培养的造船业毕业生数量超过所有竞争对手。建造现代化船舶涉及复杂的系统集成和生产流程。一艘超大型油轮上需将200多个关键机械和电子设备高效集成。15万吨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和液化天然气船的设备标准甚至超越了多数军用辅助船只。建造民船的船厂同时生产中国海军的军船。军用舰船与民船在建造工艺和许多船用设备上基本相同。舰艇设计师、机械工程师、焊接工人和船厂工人从民船建造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可以轻松应用于军船建造。然而,民用船舶的设计要求标准远不及军用船舶。
军用舰船的电子、武器、动力等系统,是国家科技与工业实力的集中展示,它涵盖了众多专业学科。尽管中国在90年代中期已成为全球造船业的中心,但在军用舰船领域,我们仍然处于落后状态。那时研发的052型驱逐舰,仅能依赖引进和仿制的西方动力、电子、防空和反潜武器技术。与美国海军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然而,中国拥有健全的科研体系和门类繁多的工业基础。随着民船建造技术的持续提升,先进的船体结构、模块化造船技术以及众多子系统技术的突破,为军船建造技术带来了质的飞跃。中国海军也步入了大规模舰船建造的新时代。我国的各大造船厂正在扩建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不一,小型项目需投资超过100万元,中型项目需投资超过1000万元,而大型项目则需投资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
052D型和055型中大型驱逐舰将成为未来建造的主力舰艇,其建造速度之快令人瞩目,目前正建造的055型驱逐舰已有6艘,2016年12月8日,一艘055型驱逐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顺利完成了各个建造阶段的任务。第二艘055型驱逐舰仅完成了单个分段的铺设,然而仅仅两个月后,第二艘055型驱逐舰便实现了所有分段的对接。2017年,055型驱逐舰的首舰顺利下水。此外,在2016年12月8日,共有6艘052D型驱逐舰同时进入了舾装阶段。到了2017年2月9日,其中4艘驱逐舰已接近舾装尾声,另有2艘已完成舾装,并开始了海上试验。这并非寻常的建设速度,2018年夏日,正值两艘055型驱逐舰与三艘052D型驱逐舰同时推进建造;进入12月,已完工的052D/E型驱逐舰数量增至16艘;无论是航母还是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速度与规模均超越了美国。
055型舰艇的问世标志着转折点,从此美国的舰艇质量与火力不再领先于我国。随着我国造船技术的全面进步,我们能够大规模生产性能可靠、技术成熟的驱逐舰,在建造能力、技术、人才和材料等方面,中国造船业已不存在任何难题。052D型驱逐舰的大规模生产成为了一个鲜明的例子。2014年3月,首舰“昆明”号正式加入海军服役;紧接着,2015年8月,第二艘“长沙”号也宣告服役;同年12月,第三艘“合肥”号也加入了海军行列。2016年7月,第四艘“银川”号服役;2017年1月,第五艘“西宁”号服役;同年6月,第六艘“厦门”号服役。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在大连和上海两地同时开工建造、进行舾装的052D导弹驱逐舰就有7艘。加上已经交付使用和正在海上进行试验的舰艇,短短5年时间里,可见的052D驱逐舰数量已经达到了12艘,总吨位更是高达84000吨。
此刻,中国海军的总吨位达到了389400吨,这一数字已超越了英法德三国海军的总和——379550吨。依照均衡发展造船工业的方针,江南和大连两地的造船厂各承担了50%的任务,例如,8号舰由大连造船厂制造,而9号舰和10号舰则由江南造船厂负责,11号舰又回到了大连造船厂,12号舰则由江南造船厂接手,13号舰再次由大连造船厂制造。更不用说,中国还拥有529座万吨级以上的造船船坞,一旦需求,它们都能胜任建造7000吨级驱逐舰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至1945年,美国尽管竭尽全力,也仅能建造出381艘结构简单的2000吨火炮驱逐舰。
二:美国造船业的困境
如同清朝末年人们对清军的认识依旧停留在明末的八旗铁骑,众多人对美国造船实力的理解也依旧停留在二战期间那场疯狂的紧急造舰行动。自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冷战的激烈军备竞赛,美国各大造船厂纷纷投身于利润丰厚的军用舰艇制造,却忽视了民用船舶技术的积累。与此同时,日本、韩国和中国凭借低廉的人力成本和政府补贴,迅速在全球民用船舶市场上占据了优势。近年来,中、日、韩三国在民用船舶建造方面的总量已占全球总量的85%,而美国在其中的份额甚至不足1%,仅为0.7%。此外,冷战结束后,美国持续推行“去制造业化”政策,大量资金和人才流入金融行业,导致美国制造业基础被逐渐削弱。如今,制造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已从曾经的40%降至目前的不到11%。
直接的后果是,F-35战斗机接连暴露出新的问题;波音生产的Kc-46加油机因质量问题,空军已暂停接收;海军同样未能幸免,新一代航母“福特”号暴露的问题众多,堪称“舰艇故障大全”;其入役时间一再推迟,至今已下水六年,却仍未形成初步战斗力。冷战期间,尽管美军订单丰富,美国船舶建造业对民用船舶建造并不重视。然而,冷战结束后,军方订单锐减,美国造船业意识到自己在全球民用船舶市场复兴无望。21世纪初,超过20家美国造船厂相继关闭,其中包括享有盛誉的伯利恒钢铁造船厂、托德造船厂、塔科玛造船厂等。至2010年,美国仅剩九家大型船厂,且全部为军用造船厂,民用造船厂已不复存在。
2016年,埃文代尔造船厂因订单短缺前景黯淡,且难以吸引到技术娴熟的工人,不得不关闭其生产。此举导致美国大型造船厂数量减少至八家(与此同时,中国造船厂数量高达735家),其中包括诺福克船厂、珍珠港船厂以及朴次茅斯船厂。普吉清造船厂已丧失了船舶制造的功能,目前仅能进行船舶维修。而专门制造濒海战斗舰的马里内特船厂,自2009年起已被意大利的芬坎蒂尼集团接管。此外,另一家濒海战斗舰的制造工厂——奥斯塔船厂,实际上只是澳大利亚公司在美国的一个分支。
英格尔斯、纽波特纽斯、巴斯钢铁以及通用动力电船这四家造船厂成为了舰艇建造的唯一选择。伴随着造船厂数量的减少,造船工人的总数也从80年代的二十余万逐年降至七万多人。这一变化也导致了相关培训教育行业的同步萎缩。由于缺乏熟练工人,短时间内扩充的新工人导致舰艇质量迅速下降。自2005年起,美国造船业发生了上百起重大安全事故,其中76起为意外死亡事故。焊接工,作为造船业中占比最高的工种,需要丰富的知识和长期的工作经验来确保舰艇的精密焊接。然而,培养一名熟练的焊接工需要八年时间,而人才的流失却可能在一瞬间发生。美国造船业对技术人才的待遇为年收入中位数5.5万美元,工程师年薪在7万至9万美元之间,电工年薪在4.6万至7万美元之间,水管工年薪为4.4万美元,焊工年薪为4万美元。与日、韩相比,美国在待遇上并不占优势,甚至有的待遇是中国数倍。
美国船厂建造一艘油轮的成本是中国船厂的57倍之多,而军用舰艇的利润率仅有4%至5%。这样的低利润率,再加上投资规模庞大、生产周期漫长,自然难以吸引资本投入。与此同时,造船厂的上游供应链也在同步缩减。美国目前所缺的并非仅仅是少数几家企业的缺失,而是整个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为了恢复完整的产业链与体系,这并非仅凭少数政治人物之力所能轻易实现。以美国为例,昔日如约翰逊父子公司、水星集团以及费城铸造厂等企业,曾能生产出用于美军舰艇的大型可调变距螺旋桨。然而,约翰逊父子公司已被英国罗尔斯·罗伊斯集团收购,水星集团则放弃了军用业务,如今军用螺旋桨的供应商仅剩费城铸造厂。鉴于费城铸造厂缺乏民用订单,不得不抬高价格以维持运营。与此同时,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远高于中国,但美国在武器部件和分系统的生产上,却无法像民用技术那样选择低工资国家进行生产。因此,美国武器制造的造价显得尤为高昂。
其近海战斗舰的建造成本高达6.37亿至7.04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我国056护卫舰的战斗力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一艘052D导弹驱逐舰的造价仅为20亿人民币。这也使得美国海军难以扩大其舰艇采购规模,当1996年海军启动DDG-1000驱逐舰项目时,预算定在10亿至12亿美元之间,然而成本迅速飙升,海军无力负担巨额资金,不得不减少采购数量以降低计划总成本,DDG-1000驱逐舰的数量从最初的32艘逐步减少至10艘、8艘、7艘,最终降至3艘,单舰成本更是高达40亿美元。2001年,美国海军规划的三大水面舰艇发展计划均未能顺利实施。到了2003年,海军提出了首个“30年造舰计划”,旨在2036年将舰艇总数从当时的225艘提升至313艘,但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降至306艘。而该造舰计划最引人关注的并非舰艇规模,而是所需巨额资金。据美国国会办公室估算,平均每年需投入200亿美元。这是一笔数目不菲支出,国会拿不出这笔钱来。
三:美国的驱逐舰建造能力
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美国海军年均服役新舰艇10艘,但进入21世纪后十年,这一数字降至每年5艘。在80年代,美国海军舰艇的平均舰龄为7.5年,目前已有55%的舰艇服役年限超过30年。2014年发布的《美国海军30年造船计划》设定了年度平均预算为154亿美元,其中2014财年计划建造1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后续四年每年计划建造2艘,总计5年将建造9艘。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了“355艘舰队”计划,该计划旨在延长尼米兹级航母的服役期限,以使美军航母总数达到12艘,并将两栖攻击舰和船坞运输舰的数量提升至38艘,同时将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的总数从88艘增至104艘。鉴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服役期限已到,美军将通过增加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采购量来实现这一目标。
若执行该方案,美国造船业将迎来业务量的显著增长,增幅接近三分之二;随之而来的是每年高达40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巴斯钢铁公司和英格尔斯船厂作为“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主要建造商,将从中获得丰厚的收益。亨廷顿·芙格尔斯造船公司承揽了D-1I135、DD-114、DG-117的建造任务,而巴斯钢铁厂则获得了DDG-115、DDG-116、DDG-118的建造合同。这家成立于1884年的巴斯钢铁公司坐落于缅因州巴斯市的肯尼贝克河畔。自1890年起,该公司便开始为美国海军建造钢制炮舰,并专注于驱逐舰的制造。与此同时,同一年成立的电船公司在1952年更名为通用动力公司。1995年,通用动力公司收购了巴斯钢铁厂,将其作为子公司。1985年,巴斯钢铁公司凭借3.219亿美元的价格击败了托德太平洋造船公司和英格尔斯造船厂,赢得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首舰的研制与建造权。然而,最终的建造费用竟然飙升到了11亿美元。
位于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市的英格尔斯船厂,始建于1938年,曾于20世纪50年代为美国海军打造了12艘攻击型核潜艇。随后,该厂又生产了“谢尔曼”级、“斯普鲁恩斯”级、“基德”级驱逐舰以及18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2001年,英格尔斯船厂被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收购。十年后,由于利润不足,格鲁曼公司将专门建造“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英格尔斯船厂、专门建造航母和核动力潜艇的纽波特纽斯船厂,以及专门建造登陆舰的阿冯达尔船厂,全部转让给了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这家成立仅9年的公司,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用造船企业。然而,军用舰船订单并不能满足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的需求。2013年,该公司决定将阿冯达尔船厂从舰艇建造领域撤出,仅保留英格尔斯造船厂继续生产“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阿利.伯克”号导弹驱逐舰的首舰自1988年12月动工以来,已走过35个春秋。在DDG-125“杰克.H.卢卡斯”号的开工典礼上,我们注意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总工程师及几位关键负责人,他们曾是80年代研发“阿利.伯克”驱逐舰的核心团队,如今都已步入八九十岁的高龄。反观055型驱逐舰的研发团队,成员们大多是三四十岁的青年才俊。帝国的衰落,正是通过这种对比得以显现。英格尔斯造船厂正在建造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从未同时超过2艘,多数情况下,只能看到一艘孤独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船台上断断续续地建造。而五十年前,一个船坞内同时建造5艘驱逐舰的壮观景象,已成为历史。
四:结语
美国海军在财政方面难以支持更多同级别导弹驱逐舰的建造,即便有新舰艇加入,也仅是替代即将退役的旧舰,且技术架构已显陈旧,简单的修补无法与我国新锐的055型驱逐舰抗衡,更遑论与最新的052DL型驱逐舰相比。美国在海军技术竞争中的优势逐渐减弱,这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美国的霸权地位实际上建立在军事技术及资产积累的优势之上,一旦这些优势被我国赶超,其美元霸权、舆论霸权也将迅速全面崩溃。2018年10月5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评估与加强美国制造业及美国国防工业基础与供应链弹性》的报告,该报告以详实的数据揭示了美国国防工业体系和造舰业的显著衰退。正当美国国防部正视国内制造业的衰落之际,一些仅凭几张武器图片便自诩为“军事专家”的人士却向国防部建议:“请不要过于悲观,中美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蚂蚁配资-配资专业网上配资开户-配资投资-免息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